AI+自动化赋能蛋白质组学质谱前处理
查看详情-
文章 · 2025年04月15日
微升级移液技术新突破:压电驱动与微流控的完美融合
阅读全文 -
文章 · 2025年04月15日
如何确保多通道移液器同步精准
阅读全文 -
文章 · 2025年04月14日
低残留移液技术如何突破
阅读全文
在生物医药实验室里,曾经占据整面墙的大型移液设备正在悄然 "瘦身",而那些能自动完成复杂操作的智能工作站正成为新宠。这一转变背后,是 2025 年移液工作站行业最显著的两大趋势 —— 智能化与小型化的深度融合。
想象一下,当实验人员将样本放入设备后,系统能自动识别样本类型并匹配最佳移液方案。杭州奥铂智能的 MT3000 全自动分液工作站就具备这样的 "智慧",它通过 AI 算法实时监测加液情况,遇到异常会自动停机报警,同时支持一键式管路清洗功能,彻底告别传统设备繁琐的维护流程。这种智能化不仅体现在操作层面,更延伸到数据管理 —— 设备搭载的安卓平板能自动生成实验报告,数据可直接导出至实验室信息系统,大大提升科研效率。
与此同时,设备的体积正朝着 "桌面化" 方向发展。深圳逗点生物推出的 BP96A 全自动移液工作站,机身仅 75x25x46cm,能轻松放入超净台或生物安全柜。这种设计突破源于模块化技术的革新:可拆卸的移液头模块支持 0.5-300μL 全量程覆盖,开放式台面可灵活配置 3-6 个板位,既满足高通量需求又不占用空间。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类小型设备并未牺牲精度,其 96 通道移液模块的加样误差控制在 ±1% 以内,性能媲美传统大型设备。
在技术实现上,非接触式移液技术的成熟功不可没。QYResearch 数据显示,2029 年全球非接触式移液工作站市场规模将达 1.16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6.65%。PerkinElmer 等企业推出的声波移液技术,通过高频声波实现皮升级液体转移,彻底杜绝交叉污染风险,特别适合基因编辑等高灵敏度实验。而 Eppendorf 的 epMotion 系列则采用空气置换原理,结合压力传感器实时校准,在保证精度的同时将设备体积缩小 40%。
行业巨头的动向印证了这一趋势。Thermo Fisher 推出的 Flex 系列工作站集成了 AI 路径规划算法,能自动优化移液顺序,使复杂实验的完成时间缩短 30%。中国本土企业也在加速创新,深圳华大智造的 MGISP-1000 工作站不仅实现全流程自动化,还通过云平台支持远程监控,让科研人员在办公室就能实时查看实验进度。这种 "硬件 + 软件" 的生态构建,正在重塑实验室自动化的边界。
这两大趋势的交汇催生了全新的应用场景。在疾病筛查领域,小型化智能工作站可部署到基层医疗机构,实现 POCT(即时检验)设备的自动化升级;在药物研发环节,非接触式移液技术与 AI 模拟结合,能快速筛选数万种化合物组合,将新药发现周期缩短一半以上。更值得期待的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渗透,未来的移液工作站或将成为实验室智能网络的核心节点,与离心机、测序仪等设备协同工作,构建全流程无人化的智慧实验室。
当然,技术迭代也带来新挑战。如何在缩小体积的同时保证设备稳定性?怎样平衡智能化带来的成本提升与实验室预算?这些问题正推动行业从单点创新转向系统优化。例如,SPT Labtech 的 apricot 系列通过双核心移液技术,将单道与多道移液功能整合在同一设备中,既节省空间又降低采购成本。而开源硬件平台的兴起,如 Opentrons 的 OT-2 工作站,允许用户自定义编程,进一步降低了智能化改造的门槛。
站在 2025 年的门槛回望,移液工作站的演变轨迹清晰可见:从单纯追求速度与精度,到兼顾智能与便携,再到融入实验室生态系统。这一过程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科研范式的革新。当设备变得更 "聪明"、更 "灵巧",科研人员得以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探索未知的核心工作中 —— 这或许才是智能化与小型化浪潮带给生命科学领域的最大价值。
相关阅读推荐
Opentrons OT-2 PCR 工作站温控模块怎么校准
Flex质粒制备工作站Flex Caddy加热摇床的工作流程
经验丰富的服务团队和强大的生产支持团队为客户提供无忧的订单服务。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