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 · 2025年07月10日
移液器在生物实验中的关键作用与应用场景
阅读全文 -
文章 · 2025年07月10日
移液器操作技巧大公开:让实验数据更精准
阅读全文 -
文章 · 2025年07月09日
Opentrons Flex 平台如何赋能 NGS 样本自动化?
阅读全文
在生命科学和化学实验室中,移液器是最常使用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工具之一。虽然移液看似简单,但一个微小的失误就可能影响整个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特别是在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药物筛选等对体积极度敏感的实验中,移液精度直接关系到数据可靠性。
本文将分享一系列专业实用的移液器操作技巧,帮助科研人员在日常实验中规避常见误差,让实验结果更加稳定、精准。
一、选对移液器型号与吸头规格
不同的实验需要不同量程的移液器。始终选择与操作体积最接近的移液器型号,例如:
移取1μL样本时,使用0.1–2μL的微量移液器;
移取100μL试剂时,使用20–200μL型号更为合适。
此外,匹配优质吸头也至关重要。使用品牌推荐或适配度高的吸头能减少漏液、滴液或吸头脱落的风险,确保移液稳定性。
二、移液前后吸头预润湿不可忽视
在进行精密移液操作(特别是小体积操作)前,建议先使用待吸取液体预润湿吸头一次。这样可以减少液体与吸头内壁之间的附着力,提高吸取体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特别在移取粘性液体或含蛋白样本时尤为重要。
三、移液速度要稳定,避免突然加压或卸压
无论是手动还是自动移液器,保持均匀、缓慢的吸液与排液速度至关重要。快速操作容易导致样本起泡、飞溅或液体挂壁,影响体积控制和样本纯度。操作时,应保持拇指压力一致,不要猛按或猛松按键。
四、正确的吸头浸入深度与角度
理想的吸液角度为垂直90度,避免倾斜操作。吸头的浸入深度建议控制在液面下2–3毫米,既能避免吸入气泡,又可减少误吸底部沉淀物或漂浮杂质。
对于较小体积操作,建议使用低吸附吸头,并始终维持吸头位置稳定,以免气压波动造成体积误差。
五、使用吹出功能移取粘性或含蛋白样本
面对含甘油、蛋白质、血清等粘性或易残留的液体,建议使用带blow-out(吹出)功能的移液器,并在排液后额外按压至第二档,以完全排出残留液体。这一技巧在酶反应、蛋白定量等操作中尤为重要。
六、定期校准与维护移液器
即便是高质量的移液器,长时间使用后也可能出现弹簧老化、活塞磨损或校准漂移。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性能检测与校准,特别是在关键实验前后进行确认,确保量程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同时,要保持移液器清洁,定期更换过滤器、清洁外壳,避免污染样本。
七、常见错误避免清单
使用不兼容或劣质吸头;
吸头未压紧,导致漏气;
吸液时过快产生气泡;
没有预润湿导致体积偏低;
倾斜吸液造成体积不准;
长时间吸液滞留,导致样本蒸发或污染。
只要科学地规避这些错误,移液器在实验中才能真正实现“工具级别”的稳定发挥。
八、进阶建议:考虑自动移液系统
在进行高通量实验时,如96孔或384孔板移液,手动操作不仅费力,还容易疲劳出错。自动移液器或平台(如Opentrons OT-2、Flex等)可以将上述技巧编入程序流程中,确保每次移液的体积、速度、路径都高度一致,从而显著提高重复性和操作效率。
移液的每一微升,都是精准实验的基础
移液器看似简单,却承载着实验数据精准的基石。通过科学的操作技巧、正确的使用习惯和持续的设备维护,我们可以大幅降低移液误差,提高实验可靠性。不论是科研新手还是资深专家,重新重视移液器的使用细节,都是提升数据质量的第一步。
相关阅读推荐
经验丰富的服务团队和强大的生产支持团队为客户提供无忧的订单服务。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인